联系人:杨经理
电话:0577-64422587
手机:13858791581
传真:0577-64422587
邮件:515655841@qq.com
地址:苍南县钱库镇神宫桥西川路30号
网址:http://www.kensite.net
作者:匿名 来源:本站原创 发布:2014-02-13 修改:2014-02-13 所属分类:公司新闻 访问统计:995
这些门牌被权叔视为珍宝。
在废墟中收集得来 最早有民国中期门牌 其中不乏有书法大家的字迹
20多年前,自家位于光复路的房屋开拆,土生土长的西关人陈公权便与门牌结缘。这些年间,他攀残垣,翻断瓦,在废墟中收集了百余块广州旧街巷的门牌,时间跨度从上世纪30年代至今。它们不仅承载着权叔这辈老广州快乐的童年回忆,更记录了这座城市的历史变迁。据陈公权介绍,旧门牌上的字不少是出自广州著名书法家麦华三之手。
文/记者汤南、申卉 图/记者庄小龙
观音阁9号、简溪首约4号,豆浆巷……走进陈公权位于光孝路的复印小店,他向记者展示了这些年收集到的百余块旧门牌。虽然有的门牌已经锈迹斑斑,有的边缘卷曲甚至破损,都被权叔小心翼翼地用一个个信封包好,珍藏至今。
收藏缘于 怀念旧屋
权叔回忆道,1998年,因为旧城改造,他们位于光复路的房屋开拆。眼看要离开住了十多年的房子,权叔满眼不舍,“想留下点什么做个纪念”。
“当时有街坊拆下趟栊收藏,我家没有,公房也没有窗花,砖瓦也很普通”,权叔转来转去,盯上了自家的门牌。“这是一间房子的身份证,是唯一的,很有纪念价值,”权叔说,就是由此开始,他喜欢上收集广州旧街巷的门牌。
废墟寻宝 攀墙翻瓦
随着广州旧城改造的深入,拆迁范围越扩越大。权叔每逢骑着自行车上下班,看到有工人在“咣咣当当”地拆房子,他便会特别留意寻找门牌。等工休的时候,他从附近借来梯子、工具,爬到残垣断壁上把门牌取下来。到后来,只要听说哪里有拆迁计划,权叔便专门骑单车去溜达,跟准备搬走的街坊商量,请他们将门牌留给自己。权叔也经常请拆迁工人、拾荒者帮忙,“会给5块钱辛苦费作为感谢。”
知道他有这个爱好,权叔的家人、朋友也开始帮着找。权叔笑言,有一次,妻子经过光复北路一间已经开拆却仍在做生意的烧鹅铺,特地买了平时很少吃的烧鹅,“她醉翁之意不在酒,是为了向店家借凳子,请伙计卸下门牌给她。”
老街消失 门牌留存
据权叔介绍,根据规模大小,门牌会以街、巷、坊、里、约来区分。作为生于斯长于斯的地道西关人,权叔收集的门牌主要集中于荔湾西关一带及越秀区。新胜街、泮塘五约外街、长庚首约、麻行街……他的收藏中,三分之二的门牌地名已经消失,原来门牌号所处的房屋早已被夷为平地,成为街道上的一块青砖。
权叔说,看着这些消失的门牌号,就像拿着身份证却找不到本人,有些无奈,“以前的街道,现在变成一栋商品房拔地而起”。随即,权叔又露出笑容,“这也是城市发展的必然过程”,“留着这些旧门牌,可以跟孙辈们讲讲我们以前的故事”。
门牌路名 大家字迹
一块块用搪瓷烧制成的门牌摆得密密麻麻,上面的字体却不尽相同,有的圆润端庄,有的清瘦秀丽。据权叔称,门牌上的字大多出自广州著名书法家麦华三之手。
他回忆曾看过的一份80年代的报道,介绍麦华三及其学生们为制作门牌写字的详细过程。“当时麦华三写了3000多个字,由他的学生们剪下来拼接成门牌号”,权叔称,然后再拿到搪瓷厂烧制成门牌,整个过程持续了三年。
“当年,能找麦华三先生题字真是不得了,” 说起往事,权叔津津乐道,“记得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清平路有间烧鹅铺,花了3000元请了麦华三先生写招牌,轰动羊城。”
权叔估计,这些门牌多数出自曾位于海珠区前进路口的“益丰搪瓷厂”,质量很好。世殊时异,直到本世纪初,广州才逐渐用新款夜光胶质门牌取代了沿用了70多年的搪瓷门牌。
蓝色门牌 红色门牌
在这些搪瓷门牌中,用繁体字写就的“光孝分局秀耀坊39号”,“洪德分局歧兴中北33号”等看上去年代久远。权叔介绍,这些是民国中期的门牌号码。
据记载,民国九年(1920年)开始,广州采用新式门牌,白底黑字,用三分厚的白色木板制成,手书路名、街名及门牌号,字体并不划一,规格亦难统一。而到1929年民国中期,搪瓷烧制的门牌取代木制门牌。上面的大字为门牌号,右边较小的汉字为路名、街名,左边较小的汉字为所属的公安分局。
在众多蓝色门牌中,两块红底白字的门牌格外引人注意。一块是“沙面大街47号”,一块是“人民北路440号”,还分别印有汉语拼音。权叔说,这是“文革”期间的门牌,比较少见。
“当时为了顺应潮流,广州的不少街道都改换了名字,像龙津路变成向阳路,白云路变成红云路,长寿路变成曙光路,上下九则改成秀丽路,太平路、丰宁路、长庚路三合一成为人民路,于是连门牌也跟着更换。”权叔将民国及“文革”时期的门牌视为其收藏中的珍品
上一文章:回家探亲途中三块问题路牌 带来一串烦恼